少言
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《四少歌》中写道:“口中言少,心中事少,腹里食少,自然睡少。”
他提倡“口中少言”,因为他认为说话过多,会耗伤元气。
而人的元气与精神关系密切,少说话才能养精蓄锐,保持精气神。
如今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,我们的日常交流变得更加频繁。
然而,话说得太多,会让我们长时间处于亢奋状态,气血上冲,容易疲乏无力,也会影响睡眠质量;
有些人还习惯“大嗓门”说话,年轻气盛时,察觉不到危害,等到老了,身体机能走下坡路时,就会发觉经常感到气虚无力。
正如俗话说:“日出千言,不病自伤。”
少言以养气,即少说话,说话小。
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,还是一种礼貌,让身边人感觉舒服,有利于人际关系交往。
时局混乱,为求汉魏嬗代顺利完成,曹操想找一个合适的继任人,于是他找到了谋士贾诩,向他寻求建议。
贾诩深知曹操生性多疑,自己又并非他的亲信旧臣,多言只会引起猜忌。
索性闭口不言,选择“寡言”以自保。
后来曹丕继位后,封贾诩为太尉,死后可享太庙。
贾诩在乱世中谨言慎行,避免了许多灾祸,活得也长久。
《论语》:“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
言多必失,语多伤人。
岁数大了,我们要谨言慎行,养足元气,才能迎来健康好运。